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

提前做早餐

 

提前做早餐


 


文/Bubu


 


相信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透徹了解「一日之計在於晨」的真義,但是在生活實行上,我們究竟完成幾分身教,或許是一個非常值得自省的問題。


 


在我的印象中,母親從未晚起,即使今年已年近八十,她還是延續早年黎明即起,開始工作的習慣;只是現在是從出門工作轉為晨起運動。


 


我回娘家的時候,總見母親七點出頭已精神奕奕的買完菜歸來。我接過她手上的東西,一起下廚準備早餐,一家人開心的齊聚大餐桌前,好好享受一頓美好的食物與交談,為充實的一天揭開小小的幸福序幕。


 


因為母親的身教,我也一直習慣早起。記得自童年起就一再被叮嚀,一起床就要打起精神,先換好衣著,整理好儀容,再好好工作。


 


小時候,我們連假日都不准賴床。因為母親的教養理論是:越是沒有時間表進行被動管理,我們就更該養成主動善用時間的習慣。


 


從小灌輸早起觀念


 


有許多母親在分享會中問我,如何為孩子準備早餐?多數人的問題不只愁思著晨起的孩子沒有食慾,更困擾的還有那永遠像打仗一樣的時間趕集,以及緊繃的家庭氣氛。


 


我可以揣想這些狀況,因為任何事只要準備不足,就一定會帶來緊張壓迫的感覺;更何況一天的開始,身體與精神都才從完全停頓之中甦醒過來,開始啟動。所以,我一直非常重視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一種印象──早晨是美好的,一天的開始應該是極有精神的。


 


前一晚先準備材料


 


為了紓緩早晨時間運用的緊迫,我們家的早餐常常有一部分的材料是前一晚就準備好的。我喜歡在晚餐後、孩子讀書做功課的空歇中,邀她們來幫點忙,調節一下埋首書堆的壓力。


 


有些母親或許非常擔心孩子功課忙,要他們幫忙,豈不浪費時間?但是,做任何事都有效率的高低曲線;轉換,其實是一種很好的休息。對於長時間用腦的孩子來說,能起身動動筋骨,與母親在廚房裡準備明天一家人要享用的食物,是一件開心又有意義的活動。


 


我有時候和孩子一起準備要燉粥的材料,或把第二天才要下鍋烤的三明治先做好放進冰箱。每次一邊做,一邊聽她們反芻剛剛端坐書桌前的學習心得,總覺得這樣的親子互動多元而溫馨,日積月累攢積豐富的生活材料,實在值得大力推荐給所有家庭。


 


營造起床氣氛


 


為了使孩子從小感受我對晨光的喜悅,我總是比孩子早一點起床,把家裡的燈光調好,播放令人感到安心愉悅的音樂(在曼谷那七年,校車五點多就會來接,外面天色未亮,家中的光線成了非常重要的心情投射),再去叫醒孩子。


 


我願意多花三分鐘、五分鐘坐在床邊,聆聽她們憶述夢境,因為我已把這樣的時間估算進來。多了這樣的小小時段,孩子從夢中醒來的心情轉折很平順,有別於充滿緊張的叫罵聲,使得她們對一天的印象有了不同的解讀。


 


早餐不只是身體營養的供給,更是面對一天的起點。提前做準備,能有多一點的時間、好一點的氣氛,餵養家人的身體與心靈。


 


*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/01/16 家庭版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