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長未必補短 有長才最重要
文/洪蘭(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
在高鐵站,巧遇以前的鄰居,看到當年在母親懷裡的小不點現在已經是活潑可愛的小四學生了,真令人感嘆時光飛逝。在等車的時候,我發現這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很好,問她看過什麼書,她回答得頭頭是道;最主要是她很有禮貌,善解人意,我一直誇獎這個孩子,一旁的母親卻一臉苦笑,令我不解。
回到臺北後,收到鄰居的電子郵件,原來老師說她女兒有學習障礙,寫字少筆畫,閱讀跳字,凡是跟語文有關的科目都考不好。她這次北上,就是帶孩子去找醫生鑑定,看看是不是智力有問題。
她最憂心的是,老師每天罰女兒寫字,每天抄課文十遍,說是要加強她的弱項。結果孩子恐懼上學,每天回家一攤開作業本就哭;而且因為功課不好,同學排斥她,在班上沒有朋友,大家都不願跟每天被罰站的人作朋友,使她在學校很寂寞。
鄰居說她已盡力補救,每天至少念一本書給孩子聽,念完請孩子把故事講給她聽,以確定孩子聽懂了;碰到生詞,她就和女兒用生活上的各種情境造句;她也鼓勵孩子自己編故事,發揮想像力。難怪在高鐵站時,我覺得這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這麼好,原來是訓練有素。
鄰居說她 曾懇求 老師讓孩子帶電腦上學,用打字的方式寫作文,但是老師不肯,也不肯用口語評量,所以她現在很煩惱,不知該怎麼辦。我看了信非常感慨,只能回信建議她幫孩子轉學或轉班,找到一個能接受孩子的缺陷,承認有閱讀障礙這回事的老師,才能解決問題。
人類會閱讀是一個奇蹟,因為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,就人類整個演化的歷史來看,實在太短了,比一眨眼的時間還短,短得來不及登錄到基因裡。我們的大腦有語言中心,但是沒有閱讀中心。
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到正常的環境中,沒有人教他說話,他會說話;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到正常的環境中,沒有人教他閱讀,他是文盲。所以說話是本能,閱讀是習慣。是習慣,就要從小培養。李光耀在新加坡大力推動閱讀時,就要求新加坡的父母,孩子十八個月大就要抱在身上,親子共讀。
目前,已經知道失讀症(dyslexia)是一種基因缺陷,跟人類染色體二、三、六、十五、十八有關,這些孩子最顯著的症狀是跳行、跳字,偏旁左右顛倒,缺筆畫等現象,智力正常,但是閱讀能力低於兩個年級;也就是說,到了小學三年級,閱讀能力還在一年級的程度。
因為是基因上的問題,用打罵方式教育對孩子不公平,可以換個方式評量,當孩子對自己有信心時,長處可以把短處帶上來。歷史上,閱讀障礙的人很多,如愛迪生、愛因斯坦、邱吉爾、洛克裴勒(洛克裴勒家裡不知請了多少家教,都教不會他閱讀,最後他去學盲人點字。演講時,他用手指頭摸著演講稿完成演講,臺下的聽眾完全不知道他有閱讀障礙)。
人不可能十全十美,只要不是孩子的錯,不必羞辱他,也不必要他罰站。不要從孩子的短處去補救,要從孩子的長處去發展。因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,是用他的長處去和別人競爭,不論他的長處是什麼,只要贏得過人,他就有飯吃。
如果整天截長補短,到最後,短處比不上別人的長處,而自己的長處又沒有機會發展出來,這孩子就變成一無是處、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了。大人的觀念影響孩子的一生,不可不慎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